分析:熱塑性彈性體行業規模與競爭格局
來源:peek板材供應商-恒鑫實業 作者:PEEK板材加工
一、行業概況
熱塑性彈性體是一種新興的有機高分子材料,被廣泛應用于汽車制造、冰箱制造、交通運輸、土木建筑、鞋類、合成革、織物、機電、石油化工、礦山機械、航空、醫療、農業等許多領域,具有其它塑料材料所無法比擬的強度高、韌性好、耐磨、耐高溫、耐寒、耐油、耐水、耐老化、耐氣候等特性,同時具有高防水性、透濕性、防風、防寒、抗菌、防霉、保暖、抗紫外線以及能量釋放等許多獨特的功能。憑借其優越的性能和環保特點日益受到人們的歡迎。
熱塑性彈性體材料產業在全球范圍內發展相對不平衡。歐美發達國家和中國臺灣地區的熱塑性彈性體材料產業相對成熟,占據著行業中高端市場;在中國及東南亞地區,由于產業轉移,該地區的運動鞋、汽車、機械等行業的快速發展,逐步成為世界的加工廠,熱塑性彈性體材料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我國熱塑性彈性體材料由于在鞋材、膠輥、滾輪、管材、膠黏劑、合成革、熔紡氨綸、薄膜等領域的巨大應用市場,國內生產的原材料主要為中低端產品,用于膠黏劑、熔紡氨綸、薄膜等領域的高端產品質量較差且不穩定,主要依靠歐、美進口。
熱塑性彈性體材料行業的主管部門是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本行業的自律性協會組織為中國聚氨酯工業協會,中國聚氨酯工業協會是由全國從事聚氨酯行業的工業企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單位自愿組成的社會團體,是一個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全國性行業組織,業務上受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指導;協會為企業、行業和政府決策服務,促進企業之間的橫向聯系、協作,組織行業信息交流和技術交流活動,積極發展與國外同行業組織的業務聯系,開展經濟技術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活動。
近年來,以聚氨酯為代表的新型材料在工業生產上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國民經濟發展當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我國對加快聚氨酯等新型材料的研發及應用十分重視,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針對聚氨酯新型材料的優惠扶持政策,為我國聚氨酯材料生產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帶來了巨大機遇,有利于整個行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二、行業規模
1、塑料加工行業市場規模
塑料加工業是以制品加工為核心,為工業、農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航空航天以及高科技領域提供重要產品和配件、特種材料的基礎性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出產業之一。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塑料制品出口數量從2012年出口851.33萬噸,出口金額3,156,517萬美元增長至2013年出口896.47萬噸,出口金額3,529,316萬美元,增值率分別為5.30%和11.81%。初級形態的塑料產量從2012年5,330.92萬噸增長至2013年5,836.70萬噸,增長率為9.49%。
根據《中國塑料加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導意見》,2011-2015年規模以上企業塑料制品產量年均增長12%左右;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5%左右;利潤總額、利稅總額年均增長18%左右;繼續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加大自主知識產權品牌出口份額,繼續保持出口貿易年均增長9%左右。
2、橡膠行業市場規模
中國是世界橡膠消費大國,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橡膠市場消費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長態勢,目前已超過美國、日本、歐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橡膠消費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輪胎供應國。2002-2012年,我國橡膠消費量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
天然橡膠方面,從2001年起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天然橡膠進口國,據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統計,2011年我國天然橡膠產量72萬噸,進口天然橡膠量達281萬噸,我國天然橡膠消耗量逐年增長,目前年消費量已超過300萬噸,預計2015年將超過350萬噸。合成橡膠方面,我國合成橡膠產業快速發展,2010年產量接近300萬噸,到2011年底我國合成橡膠產能達380萬噸。
橡膠工業產值方面,2011年我國橡膠行業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2794.42億元,實現銷售收入2781.75億元,實現利稅149.12億元。2012年我國橡膠行業完成現價工業產值3489.00億元,同比增長24.86%,實現銷售收入3177.59億元,同比增長14.23%,實現利稅224.32億元,同比增長50.43%。
3、聚氨酯材料行業市場規模
截至“十一五”期末,我國從總量上已經成為聚氨酯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大國,但人均消費量仍然偏低,我國聚氨酯仍有很大發展空間。目前全球聚氨酯工業處于發展中階段,我國聚氨酯市場已經成為全球聚氨酯市場增長的推動力。
根據《中國聚氨酯工業協會“十一五”發展規劃》建議,聚氨酯消費量目標到2010年達到400-500萬噸,而實際上2010年底我國聚氨酯消費量已達600萬噸。
根據《中國聚氨酯工業協會“十二五”發展規劃》,預計2015年我國聚氨酯彈性體需求量將達到110-120萬噸,其中彈性體(包括CPU、TPU、防水鋪裝材料)達到70-80萬噸。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TPU)工藝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將得到提升,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提高。
三、行業基本風險
1、原材料供應風險
由于熱塑性彈性體的原材料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和資金壁壘,市場集中度較高,目前熱塑性彈性體原料生產主要集中在國外少數幾家企業,國內能夠掌握其原材料MDI核心制備技術的只有萬華化學一家。因此,在熱塑性彈性體的制備技術方面,國內企業普遍存在對上游原材料供應商依賴程度較高的風險。
2、資金風險
由于熱塑性彈性體制備原材料成本較高,且主要依賴于石化類基礎化工材料,其市場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有關,因此原油價格的攀升導致生產所需原材料的上漲,進而拉升了原材料的價格,從而影響了熱塑性彈性體材料行業的盈利能力。同時企業日常運營當中亦需要較大量的資金,因此企業普遍面臨較大的資金風險。
3、人才流失風險
熱塑性彈性體材料制備行業的從業人員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專業培訓和實踐經驗積累才能夠成為具有材料制備能力的人才,企業的核心技術人員以及管理層人員均具有豐富的行業經驗,同時擁有足夠的技術儲備以及企業運營能力。隨著行業的不斷細分以及競爭的日益激烈,熱塑性彈性體材料行業對人才的爭奪繼續加劇,因此企業將面臨核心技術和人才流失的風險。
四、行業競爭格局
熱塑性彈性體材料行業競爭格局從區域上可劃分為三部分:國外、中國臺灣地區及中國大陸地區。在中國市場,熱塑性彈性體行業的中高端市場主要由臺灣地區及歐美企業所占據。臺灣地區及國外熱塑性彈性體企業具有超過30年的發展歷史,經驗豐富,所以在中國熱塑性彈性體行業的市場地位十分重要。由于臺灣及國外企業技術較為成熟,產品性能穩定,所以,臺灣地區及國外企業主要占據中高端市場。
國外企業多為多元化產品生產商,產品涉及聚氨酯產業鏈多個環節。巴斯夫提供TPU上游原料如MDI、多元醇等基礎化工材料,同時也生產TPU粒子,并在TPU粒子基礎上生產TPU薄膜產品。拜耳材料科技公司的TPU薄膜主要是由其北美材料公司生產的Dureflex系列產品,拜耳材料也生產其他聚氨酯產品。所以,國外企業的產品種類較多,TPU薄膜是多種材料產品中之一,產品結構綜合性較強。
臺灣企業的產品結構多為TPU薄膜與其他塑料制品構成公司主營產品。臺灣地區企業產品主要集中在氣動管、鞋材、粘合劑等市場。臺灣鼎基化學除生產TPU薄膜外,還生產TPU密封件、氣動管、傳送帶等相關TPU產品。臺灣高鼎化學生產TPU粒子,并延伸TPU粒子生產線至TPU薄膜。
由于中國TPU企業起步較晚,主要針對于中國中低端TPU薄膜市場,同時TPU薄膜生產的技術及生產經驗門檻較高,所以造成現階段中國專業TPU薄膜生產企業數量較少,行業集中度高。中國TPU薄膜生產商專業化程度最高。明顯的特點是所生產的TPU薄膜種類多,覆蓋TPU薄膜市場范圍廣泛。